
女,1993年3月出生,祖籍山东济南,博士,副教授,硕导。
教育背景:
2011.9-2015.7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康复与健康 学士
2015.9-2018.7 清华大学 运动人体科学 硕士
2018.9-2021.7 清华大学 运动人体科学 博士
2020.1-2021.1 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 康复医学工程 联合培养博士
工作经历:
2021年9月至今 北京体育大学 体质与健康教研室
科研职务:
担任SSCI期刊《Frontiers in Psychology》、SCI期刊《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Frontiers in Endocrinology》《Frontiers in Psychiatry》客座主编;
担任《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Frontiers in Physiology》《PLOS ONE》《BMJ Open》《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Surgery》《BMJ Open》《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Journal of Biophotonics》《JMIR Public Health and Surveillance》《Integrative Cancer Therapies》《Journal of Health, Population and Nutrition》《BMC Geriatrics》《iScience》等17本SCI/SSCI期刊,及《卫生研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4本C刊/中文核心期刊审稿专家;
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会员。
研究方向:
体质健康促进、身体活动流行病学、康复替代医学疗法在运动中的应用。
讲授课程:
《体质测量与评价(双语课)》《体质健康测评方法》《人体测量与评价》《运动与健康促进》《运动科学研究方法》《运动选材学》《健康教育学》《运动员科学选材》、《运动员选材》、《研究方法案例解析》。
研究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1项,校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教育规划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与项;发表SCI及C刊、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发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54篇。
课题基金:
1、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2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探究拔罐对运动肌肉疲劳的恢复效果和机制》(编号:82405615)。
2、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202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发展阶段青少年体育环境、身体活动与体质健康的剂效关系和促进路径研究》(编号:22YJC890008)。
3、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2023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体育环境资源配置与学生体质健康效益的关系研究》(编号:23YTC050)。
4、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2024年教育部运动与体质健康重点实验室一般项目《多元化体育生态、身体活动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静-动态剂效关系及驱动机制研究》(编号:2024TZJK003)。
5、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2023北京体育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发展专项课题《“双减”政策下中小学体育环境资源配置与学生体质健康效益的关系研究》(编号:2023SKPY014)。
6、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主持2022北京体育大学校自主课题《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有效性验证及应用程序开发》子课题一《青少年身体素养测评工具有效性验证》。
7、作为编制骨干参与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团体标准《身体素养评价指标体系 第2部分 青少年》和《运动处方构成要素要求》的编制。
8、作为第一主要参与人,参与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普重大项目《全民健身指南》的编写与修订。
9、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2022年度一流专业建设教学研究改革项目《批判性科研思维及创新实践能力融入体质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改革》。
10、作为第一主要参与人,参加202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体医融合背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手机依赖的剂量-效应关系和促进路径研究》(编号:24YJC890065)。
11、作为第一主要参与人,参加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4年度课题《“物理-人文”双维度学校体育资源配置对中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作用机制及路径研究》(编号:CDCB24402)。
12、作为第一主要参与人,参加201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学课题《学生身体活动全方位监测系统及评价标准的研究》(编号:BLA180218)。
13、作为第一主要参与人,参加2018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社会生态学模型的青少年身体活动学校干预策略及应用研究》(编号:18YTB011)。
14、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2024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社会学视角下北京市青少年心理韧性提升策略研究》(编号:24YTC035)。
15、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学生身体活动定量化跟踪与评价系统的研究》(编号:AGA14157)。
16、作为主要负责人,申请并主持2014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课题基金项目《不同运动强度对染毒TCDD大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17、作为课题参与人,参与2013中国残疾人体育研究中心《APA特殊儿童动作发育成熟度》课题。
教学获奖:
1、2023年11月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 晋级全国复赛 获设计之星。
2、2023年5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北京市级优秀奖。
3、2025年1月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级竞赛 一等奖。
4、2025年1月获2024年度北京体育大学教书育人“最美教师”。
5、2025年1月获北京体育大学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体质健康测评方法》。
6、2023年2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校级竞赛 一等奖。
7、2023年2月获北京体育大学教书育人“最美教师”。
8、2023年2月获北京体育大学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体质健康测评方法》。
9、2023年1月获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2023年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一等奖。
10、2022年7月获首届北京体育大学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暨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 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 二等奖。
11、2022年6月获北京体育大学本科在线教学优秀案例课程 《体质健康测评方法》。
12、2021年12月获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近课堂”教学设计比赛 二等奖。
专著/教材出版:
1、作为主编编写《运动员选材理论与实践》教材。
2、作为主编编写《挺直吧,少年》青少年体态调整科普书籍。
3、作为编委(排名第2)参与编写《青少年身体姿态异常的评价及运动矫正方法》。
4、作为编委参与编写《科学运动健身理论与方法》。
指导学生获奖:
1、202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不同运动处方对肌少症性肥胖老年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艾珈颖、龚蕾、李俊彦;指导教师:侯筱)。
2、2024年北京市级大学生创新课题《太极拳运动对药物成瘾人群复吸的干预效果及机制分析》(李俊彦、艾珈颖、龚蕾、马砚文;指导教师:侯筱)。
3、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基于非线性动力学方法探究拔罐疗法对运动性肌肉疲劳的恢复效果及最优时效关系》(王榕、贾苑遠、郭欣然;指导教师:侯筱)。
4、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不同拔罐干预时机对游泳运动员肌肉疲劳的时效关系研究》(贾苑遠、王榕;指导教师:侯筱)。
5、2024年第十七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北京市级“朔日杯”赛 二等奖 《地理微课——探寻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的真相》(王润哲等;指导教师:侯筱)。
6、2024年首届全国高等院校体育类大学生运动解剖学绘图线上展示优秀作品 最佳人气奖(贺晗竹等;指导教师:侯筱)。
7、2022年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北京市级“朔日杯”赛 三等奖 《字韵—平面海报张贴设计》(王榕、张婉琪;指导教师:侯筱)。
8、2022年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知足”—集成化可穿戴式足形步态检测分析系统》 (刘韬、李慧仪、贾苑遠、薛一凡;指导教师:侯筱)。
9、2022年校际合作计划创业训练《“知足”—集成化可穿戴式足形步态检测分析系统》(刘韬、李慧仪、贾苑遠、薛一凡;指导教师:侯筱)。
10、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校内选拔赛 银奖 《Say No to Weakness—森诺运动康复》(解为见、徐利亚、徐子琪、周光远、杨子涵、宋佳;指导教师:侯筱)。
11、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校内选拔赛 银奖 《徒围》(刘韬、李慧仪、李天贺、鲍珊菊、郭榕芳;指导教师:侯筱、雷厉、娄立天)。
12、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北京市 三等奖 《Say No to Weakness—森诺运动康复》(解为见、徐利亚、徐子琪、周光远;指导教师:侯筱)。
13、2022年第七届清华校友三创大赛 晋级复赛 《Say No to Weakness—森诺运动康复》(解为见、徐利亚、徐子琪、周光远;指导教师:侯筱)。
14、2023年8月指导学生进行北京体育大学“龙腾虎跃”体育健康进乡村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受人民日报报道。
联系方式:
houxiao0327@bs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