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介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是学校最早成立的教研室之一。1954-1957 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培养了我国29名运动生理研究生,部分研究生成为本教研室骨干人才和中坚力量。1986年,经教育部批准,率先建立了体育领域的第一个运动生理学博士点,也培养出我国第一位运动生理学博士。运动生理学教研室自成立之初,就有全国著名的“八大教授”美誉。八大教授由著名的王义润老先生领衔,另外有高强、尹吟青、卢鼎厚、杨锡让、张问礼、周懿芬、佟启良等教授。由八大教授培养出的成百上千的运动生理学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正活跃在国内外各高校、科研单位和运动队等领域。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成立近70年以来,共培养了300多名运动生理专业本科生,200余名硕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生。2018年荣获北京体育大学优秀基层党组织、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019年“运动生理学本科育人团队”成功入选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等称号。
二、师资队伍
目前教研室共有教师12名,其中正教授6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平均年龄45岁,均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7名(外聘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6名(外聘5名)。多人入选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等。
三、教学工作
教研室承担了全校各层次10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编写各类教材30余本,1000多万字。其中《运动生理学》本科课程获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重点课程。《运动人体科学概论》为北京市精品教材。《运动生理学》课程也被评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15)、校级精品在线课程(2019)、校级优质本科课程(2019);“《运动生理学》硕士专业方向课”荣获校优质研究生课程(2019)。“《运动生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获校级精品课程(2019),《运动生理学》获校级思政课程(2021)等。
四、科研工作
本团队的科学研究主要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一是运动对慢性疾病防治的机理研究,如运动与高血压、运动与糖尿病、运动与阿兹海默症、运动与药物成瘾性等的机理研究,并致力于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运动处方;二是生理科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如运动与科学训练监控和评定、运动训练提高身体机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运动与科学健身处方的制定和实施等等。近十年来,本团队也承担了六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总局和校级以及横向攻关课题,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冬奥专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和体育总局项目科技服务课题等,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保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或刊物上发表论文400余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多次获得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进步奖、体育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奖和学校科技成果奖等奖项。除了科学研究外,团队老师在教学中也积极承担部分教改课题,如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研究等等。整个团队做到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齐头并进,科教一体,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源泉和素材。
五、社会服务工作
本团队还致力于服务健康中国、备战奥运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学校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发展之路,负责国家体育总局和学校多个实验室的运行,承担了大量国家队科研任务和国家青训任务。如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应激适应重点实验室,北京体育大学冰雪运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北京市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重点实验室。服务的国家队有国家铁人三项队,国家越野滑雪队,国家雪车队,国家水上中心激流回旋队,国家速度滑冰队,国家高山滑雪队,国家跳台滑雪队等等。除了服务竞技体育外,教研室还积极承担全民健身的宣传指导工作。作为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的理事长和秘书单位,教研室人员历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等,长期引领全国运动生理学学科的发展,几乎每年举办1-2期全国运动生理学大会、举办多期全国运动生理学网络会议、将运动生理学全套教学视频上传各大网站供全国教师、学生使用等等。
六、加强国际交流
教研室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为重点,整合国内外体育科学专家,组建中外联合团队,重点打造奥运科技攻关团队,开展高水平联合研究,实现科技助奥合作多元化。通过课题合作、论坛交流、共建实验室、服务社会等多种形式,在聚焦国家战略方面取得实效。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北京体育大学正全面推进改革,本团队也走在改革的最前端。教研室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学术地位和国际声誉,为教学和科研搭建国际发展平台。团队多名教师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医学院、美国Loma Linda大学医学中心、美国拉夫莱斯呼吸中心、挪威体育学院、芬兰图尔库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伍斯特大学等等。本团队聘请有长期的客座教授,也有短期的国际学者授课、报告和交流,还有国际合作课题的实施、国际论文的投稿与发表等。除了请进来,本教学团队还有送出去的举措。多名教师(9 名)和学生(10 名)均有出国留学、国际科研项目实施、访问交流合作、国际会议报告等经历,在我校的国际合作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极大扩大我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