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站
  •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机构设置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 学院动态
    最新动态
  •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培养方案
  • 师资队伍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
    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
    体质与健康教研室
    学院办公室
  • 教学教务
    教风学风简报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 科学研究
    学术活动
    科研团队
    科研合作
  • 党团建设
    党史学习教育
    支部活动
    分党委机构
    党内制度
    入党导航
    团总支机构
    团内制度
  •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与合作
  • 学生园地
    学生活动
    学生管理
    学生会
    研究生会
  • 通知公告
  • 首页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机构设置
    学术委员会
    学位委员会
  • 学院动态
    最新动态
  • 人才培养
    专业设置
    培养方案
  • 师资队伍
    运动解剖学教研室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
    运动生物力学教研室
    运动生物化学教研室
    体质与健康教研室
    学院办公室
  • 教学教务
    教风学风简报
    本科教育
    研究生教育
  • 科学研究
    学术活动
    科研团队
    科研合作
  • 党团建设
    党史学习教育
    支部活动
    分党委机构
    党内制度
    入党导航
    团总支机构
    团内制度
  • 国际交流
    国际交流与合作
  • 学生园地
    学生活动
    学生管理
    学生会
    研究生会
  • 通知公告

学院动态

  • 最新动态

学院动态

  • 最新动态
首页» 学院动态» 最新动态

喜庆二十大/我们这十年——运动生理学教研室团队

发文时间:2022-11-07 撰稿人:

一、传承光荣历史,打造优质团队

(一)优秀基因与历史传承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成立于1953年,隶属于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是学校最早成立的教研室之一。1954-1957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培养了我国29名运动生理研究生,部分研究生成为本教研室主干人才和中坚力量。1986年,经教育部批准,率先建立了体育领域的第一个运动生理学博士点,也培养出我国第一位运动生理学博士。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自成立之初,就有全国著名的“八大教授”美誉。八大教授由著名的王义润老先生领衔,另外有高强、尹吟青、卢鼎厚、杨锡让、张问礼、周懿芬、佟启良教授。由八大教授培养出的成百上千的运动生理学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正活跃在国内外各高校、科研单位和运动队等领域。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体名师16位老教授中,运动生理学教研室就占有6位。他们中有学科带头人、有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有体育领域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等等。

(二)教学名师与教改成果

运动生理学教研室2012年共有教职员工6人(曾凡星、周越、石丽君、赵丽、李丽、汪军),其中正教授2人,副教授4人。2022年共有教职员工10人(周越,石丽君,赵丽,汪军,李丽,吴迎,赵磊,刘晨喆,李岩,张严焱),其中有两位教授在本教研室退休(曾凡星、王瑞元),一位教师(于亮)在2013年进入,2018年调入其他部门。现在还有兼职教师四位(于亮、许寿生、宋亚锋、何辉),教职员工较10年前增加一倍。现在正教授4位,副教授4位,讲师2位,平均年龄40岁,男女性各占一半;中共党员7人,民主党派2人,无党派人士1人。这十年间,教研室获得多项荣誉:包括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北京高校“双带头人”教师支部书记工作室、北京市优秀教师(周越,石丽君)、北京市教学名师(于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赵丽,石丽君)、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周越,石丽君)、教育部霍英东奖(于亮)等。另外教研室多人获得北京体育大学各种奖项和称号。在这十年间,教研室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和国际合作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的成果,较10年前有了质的飞跃。

多年来,教研室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大力发展运动生理学学科建设,为我国体育事业高端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运动生理育人团队重视教学改革,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研室承担着学校各院系本、硕、博《运动生理学》、《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电生理基础》、《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运动生理学实验理论》、《运动生理学原理与应用》等7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编出版相关运动生理学教材10余部,《运动生理学》被评为国家精品教材,《运动人体科学概论》被评为北京市精品教材,在国内同领域专业教材建设中始终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教研室始终站在国内本领域教学科研前沿,其中“多媒体融合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网络慕课教学”、“翻转课堂”、“双语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的开发应用,为体育学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运动生理学》课程也于2015年被评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19年被评为北京体育大学优质本科课程和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运动生理学硕士专业方向课》荣获校优质研究生课程等过个奖项。

表1 教材建设情况

教材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年

入选规划或获奖情况

《运动生理学》-体教版

王瑞元,汪军,周越,许寿生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12

十一五规划教材

《电生理学概论》

石丽君,赵丽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3

十一五规划教材

《运动生理学》-人体版

王瑞元,汪军,周越,许寿生,于亮,石丽君,李丽,赵丽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4

高等教育体育学精品教材

《运动生理学习题集》

王瑞元,汪军,周越,许寿生,于亮,石丽君,李丽,赵丽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4

十二五规划教材配套习题集

《运动人体科学概论》

周越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5

北京市精品教材

《运动生理学》-成教版

汪军,周越,石丽君,于亮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6

成人高等教育系列教材,北京市和校级优秀教材

《运动生理学》-师范版

汪军,周越,石丽君,于亮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16

高等教育体育专业通用教材

《运动生理学》-体教版

王瑞元,汪军,周越,许寿生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22

十四五规划教材

《运动生理学》-双语教材

汪军,周越,石丽君,于亮,赵丽,许寿生,吴迎,赵磊,李丽,李岩,刘晨喆等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22

双语教材

《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案例》

石丽君,于亮,周越,李岩,汪军,赵丽,许寿生,吴迎,赵磊,李丽,刘晨喆等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22

专业思政教材

表2 教学成果获奖情况

项目名称

奖励名称

奖励级别

时间

运动生理学试题库建设与应用

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2012年

北京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一等奖

2015年

北京体育大学第十五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

北京体育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一等奖

2015年

第二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

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学名师奖

青年教学名师奖

2018年

运动生理学交互式微课程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2019年

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创新卓越青年教师培养模式

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2019年

《电生理学基础》在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国际化、高端化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与实践

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2019年

《运动生理学方向硕士专业课》

北京体育大学

优质研究生课程及教学团队

2019年

《运动生理学》

北京体育大学

优质本科课程

2019年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生理学立体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2020年

北京体育大学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暨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

北京体育大学教学成果奖

一等奖

2022年

二、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教学质量

(一)围绕立德树人,探索课程思政

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要求,着力加强教师素质能力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学中,教研室注重探索课程思政实施途径,挖掘专业课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发挥隐形教育的育人功能,自觉承担起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重任,努力提升专业学科的育人成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在理论教学中,充分利用体育大学育人优势,讲好“冠军故事”,宣传好“女排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加深学生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凝聚和焕发青春力量,培养专业学科的自豪感;在实践教学中,教育学生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时代新人;在科研中,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二)探索教改机制,打造精品课程

教研室坚持探索行之有效的备课机制,实现资源共享、新故相推、相互借鉴、共同提升,着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和优质教育课程。教研室多年坚持每周集体备课,定期观摩说课,并邀请经验丰富的退休教授莅临指导。通过不断强化备课和说课,不断打磨教学方案和技巧,使教学团队授课质量稳步提高,也使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如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有运动实践经验的教授会在相应理论知识部分提出运动实践案例,丰富年轻教师特别是医学院校背景教师的知识储备、案例储备;而有医学背景的教师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可以深入探讨,探究某一运动现象背后的理论基础。国外最新科研成果和国内应用实践的结合,运动实践知识和基础理论知识的融合,年轻教师和“八大教授”的碰撞,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都有所体现。教研室还构建了“多点接触学生机制”加强“三全育人”;组织“双带头人工作室教师党员驻班”全面融入学生当中;还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从大一起就对学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和科研方法指导,坚持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帮助学生尽快成长成才。

表3 教学改革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运动生理学交互式微课程设计制作与应用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

2016-2018

《运动生理学》线上教学课程建设

北京体育大学

2016-2018

《竞技体育中的生理学原理与应用》研究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北京体育大学

2018-2019

《运动员机能评定和训练监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北京体育大学

2018-2019

“三转型”背景下运动数据分析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构建

北京体育大学

2018-2019

《运动生理学案例教学》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北京体育大学

2018-2019

运动生理学入选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思政建设专项

北京体育大学

2020-2021

基于移动学习的“运动生理学”O2O 教学模式应用与评价

北京体育大学

2020-2021

以“体”育人——中华体育精神引领下《运动生理学》课程思政创新与实践获批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北京市教委

2022-2024

三、聚焦国家战略,注重科教融合

(一)服务奥运备战,助力体育强国

本团队还致力于服务健康中国、备战奥运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服务学校教育、训练、科研“三结合”的发展之路,负责国家体育总局和学校多个实验室的运行,包括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应激适应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运动机能评定与技术分析重点实验室、北京体育大学冰雪运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承担了大量国家队科研任务和国家青训任务。,服务的国家队有国家铁人三项队、国家越野滑雪队、国家雪车队、国家水上中心激流回旋队、国家速度滑冰队、国家高山滑雪队、国家跳台滑雪队、国家橄榄球队、国家速滑队等。

(二)强化科教融合,培养特色人才

教研室还注重科教融合,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教学是科研的强大动力,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研室一方面强调教学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大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注重科研对教学的支撑力和助推力。近十年来,本团队承担了40多项国家级、省部级、总局和横向攻关课题,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学保障。

表4 部分科研项目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运动促进健康复杂科学机理的研究

科技部

2022-2025

孕期运动调控胎盘来源miR-29a-3p诱导TET1-BKCa去甲基化改善高血压子代血管功能的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23-2025

孕期有氧运动对高血压子代血管功能的重编程:代谢参与的A激酶锚定蛋白DNA甲基化机制

国家自然基金

2021-2024

腹侧海马-伏隔核神经环路在有氧运动改善尼古丁成瘾中的作用与机制

国家自然基金

2021-2023

冬季体能类项目主要训练手段功效的研究

科技部

2018-2022

冬季项目专项、体能和康复训练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应用

科技部

2018-2022

特定环境对冬季项目运动员生物学特征影响的研究

科技部

2018-2022

运动促进体质健康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体育锻炼促进体质健康机理的研究

科技部

2012-2015

我国冬奥会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科技部

2010-2012

锚定蛋白AKAP150/PKCα/CaV1.2在有氧运动改善原发性高血压动脉功能的作用及机制

国家自然基金

2018-2021

IGF-1/GSK3β通路在有氧运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与机制

国家自然基金

2016-2019

FUNDC1在运动诱导骨骼肌线粒体中的作用机制

国家自然基金

2016-2018

Omi/HtrA2在运动性骨骼肌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15-2018

有氧运动逆转原发性高血压脑动脉重构中的钙火花/STOCs耦联机制

国家自然基金

2014-2017

有氧运动调控APP小鼠神经元内Rho/cofilin信号通路的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13-2016

运动影响骨骼肌微管调控线粒体结构和功能的机制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2013-2016

CaL-RyR功能复合体在有氧运动调控高血压脑动脉功能中的作用

北京市自然基金

2017-2019

STOC/BKCa在运动诱导衰老脑动脉逆重构中的作用

北京市自然基金

2013-2015

北京市小学体育特色发展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北京市教委

2015-2017

长期运动对骨骼肌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及FUNDC1调控

霍英东青年基金

2016-2019

运动调节VTA区eCB系统改善尼古丁成瘾的机制研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2019-2021

运动对可卡因成瘾VTA抑制性突触可塑性的作用机制研究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2018-2020

国家队运动员训练参赛机能监控、状态评估及营养补充的综合服务

国家体育总局

2019-2020

自由式滑雪雪上技巧国家队备战2022冬奥会综合科技服务

国家体育总局

2021-2022

重组胶原蛋白改善运动骨骼肌重塑的健康效应及机制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

2019-2021

补充磷虾油对优秀长跑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

2021-2022

国家雪车队备战2022冬奥会综合科技服务

国家体育总局

2019-2020

国家铁人三项队运动员机能监控与评定的综合服务

国家体育总局

2018-2019

中国少年女子游泳运动员选拔标准和训练负荷的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

2018-2019

铁人三项运动员机能评价及训练效果评估

国家体育总局

2017-2018

国家雪车队生理生化监控

国家体育总局

2017-2018

健身气功颐养天年项目研发

国家体育总局

2017-2018

新编八段锦练习对老年人增龄性骨骼肌萎缩的影响

国家体育总局

2016-2018

miR-145在运动调控高血压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中的作用

国家体育总局

2016-2017

间歇性禁食结合运动调控AMPK-Akt对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国家体育总局

2015-2017

模拟高原训练血浆miRNA表达特征变化及其特异分子生物学标志物的确立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

2014-2016

肌肉纤维类型无创检测技术建立

中国航天中心

2019-2020

糖尿病人群个性化运动外方研究及制定

横向课题

2019-2020

人体运动生理及外骨骼助力效率测试技术研究

横向课题

2019-2020

反复体位改变对立位耐力的影响数学模型建立与实现

部队横向

2017-2018

反复改变体位对人体心血管调节功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实验实施及数据分析处理

部队横向

2015-2016

四、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国际声誉

团队以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为重点,整合国内外体育科学专家,组建中外联合团队,重点打造奥运科技攻关团队,开展高水平联合研究,实现科技助奥合作多元化。通过课题合作、论坛交流、共建实验室、服务社会等多种形式,在聚焦国家战略方面取得实效。

为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北京体育大学正全面推进改革,本团队也走在改革的最前端。教研室不断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学术地位和国际声誉,为教学和科研搭建国际发展平台。团队多名教师与国际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基础,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医学院、美国Loma Linda大学医学中心、美国拉夫莱斯呼吸中心、挪威体育学院、芬兰图尔库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医学院、英国伯明翰大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英国伍斯特大学等等。

五、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社会

教研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体育战线三大任务,引导师生积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国家战略。对接“健康中国”“一带一路”“军民融合”“体育强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将学科研究与中华复兴大业、体育健康事业、奥运科技服务等广泛联系,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例如举办“健康中国2030国际论坛”、“一带一路教育论坛”,传播科学健身理念,提高运动促进健康研究水平,促进体医融合发展。在国家“健康中国”战略服务中,教师们利用自身专业,积极为社区、老年公寓、青少年、幼儿等开展“奉献爱心”测试服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在中国生理学会的指导下,建立了运动生理学分会,并一直致力于运动生理学专业在全国的发展。本团队一直是分会秘书长单位,负责学会的发展壮大和日常工作。其中团队成员王瑞元、熊开宇、周越历任学会主任委员,汪军、许寿生、石丽君、于亮等历任学会委员和秘书长。

整个团队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为我国高端化、国际化、贯通化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后也将继续为北京体育大学建成世界一流体育大学而奋斗!

Copyright © 2017北京体育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
邮政编码:100084 Email:xiaoban@bsu.edu.cn 院长信箱:sssbsu@bsu.edu.cn
京ICP备05066831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80027